{{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2021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外贸动能持续增强,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三成。随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海外影响力不断增强,企业遭遇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也日益增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熊水龙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件《关于提升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
“企业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呈上升趋势,2010-2021年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共发起337调查591起,其中,涉中国(含港澳台)企业的案件为296起,占美国发起337调查案件总数的50%。案由主要为专利侵权,涉案中国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熊水龙用数字阐述企业遭遇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情况。
“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激增,欧美日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诉讼工具发起的纠纷更为频繁。仅以广东省企业在美国遭遇的专利诉讼纠纷为例,2020年广东企业在美专利诉讼纠纷是2019年的2.46倍。”熊水龙调研发现,跨境电商遭遇的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增长快速,且因跨境电商多为小微型企业,在境外权利人及维权机构的打压之下缺乏“抗压”能力,处境更为艰难。
“商标域名恶意抢注频发,商标域名之争已成为海外竞争对手阻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企业商标被抢注后,往往需耗费很长的时间协商争取,花费大量的资金才能拿回自身商标,甚至因赎回成本过高很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原有商标,重新注册新商标进入当地市场。”
面对这些问题,熊水龙建议,首先应引导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树立‘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理念,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升行业竞争力。”
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国外规则,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并运用规则掌握主动权,摆脱国外企业的牵制,赢得国际市场话语权,势在必行。
面对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熊水龙建议,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行业内企业联合应诉。同时,积极探索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应对海外诉讼。在预防风险方面,应发布重点出口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国别指南,完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在出口前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状况,评估潜在知识产权风险,提前制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此外,熊水龙还建议,应在发挥专家智库为企业解惑、为政府献策等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利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契机,联合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学院,进一步提升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素质和培养规模。
“商标”是识别某商品、服务或者与其相关的具体个人或企业的标识。从通俗概念来讲,它是一张经过公权力认证过的名片, 也是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载体。